2011年12月30日 星期五

鐵人三項-『管理體重,讓你跑得更快!』


 


這次《鐵人三項訓練聖經》的作者,也是專業三鐵教練的Joe Friel不聊訓練技巧,要來說體重管理。除了訓練的巧、練習的多,想跑快一點,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讓自己維持在「標準體重」,來看他怎麼說吧!


 


在比賽淡季,我們怎麼提升自己的跑步和爬坡能力呢?除了專業訓練之外,對大部分的運動員來說,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減輕體重。


 


每增加一公斤體重,騎車時,就需要多消耗3~4瓦特能量爬坡;跑步時,平均每英哩會慢4秒。聽起來好像也沒多大影響,但是當我們減輕3公斤,就表示爬坡可以快5%。多上坡路段的賽事,體重減輕後可以快4分鐘,馬拉松也可以減少5分鐘,這樣聽起來,減重真的有很大幫助。


 


不過,有些鐵人已經很瘦囉!當目前體重低於標準體重的時候,就不適合再減重,有可能會影響健康和訓練品質。也許你的體重高於標準體重,還是可以有最佳表現喔!


 


體重是多少才算超重呢?


 


沒辦法告訴大家超重的標準,有一次訓練一個拿到夏威夷IRONMAN世界冠軍大賽參賽資格,而且可以在9個半小時內完賽的年輕鐵人,他就是位瘦長型的選手。


 


不過體重不能透露太多訊息,身體構造比例比較能看出一些端倪,所以計算一下身高除以體重的數值!一般來說,同年齡層的男性數值大概在0.38~0.41,頂尖女鐵人通常在0.32~0.35。


 


少吃 VS 多動


 


如果想要降低身高體重比例的數值,必須考慮減輕體重對你是不是有幫助,就算有些人體重已經減輕很多,但是數值還是偏高一點,可能是因為骨架或是肌肉比較重。如果因為體重減輕,成績變好了,那就恭喜你囉!


 


科學家做了一個研究,讓男性運動員每天做可以消耗1000大卡的耐力訓練,另一組人維持正常運動量,但是每天少吃1000大卡熱量的食物。1000大卡的耐力訓練組─每天多跑8英哩,這些人每週平均減少0.75公斤;少吃1000大卡熱量組─每週平均減少2.15公斤,將近大量運動組的3倍多。


 


但是體重減輕並不能告訴我們所有的故事,「少吃組」比「多動組」減掉更多肌肉,這對運動表現有很大影響。雖然變輕了,但是也減掉了「力量」,那這就不一定是筆好交易。


 


如何正確「少吃」?


 


另一項研究致力於發現,減輕體重但不減掉肌肉,但是實驗的人選不是運動員,而是一般不太運動的女性,但是最後的結果還是適用於運動員。


 


義大利研究員持續3周提供受試者每天800大卡食物,一組吃高蛋白質,低碳水化合物食物;另一組相反,兩組都攝取20%(160大卡)的脂肪。結果顯示,兩組人都減輕很多,不過低蛋白質和高碳水化合物的組別,減掉較多肌肉。所以想要減少卡路里的時候,不要減少「蛋白質」的攝取,以免減掉太多肌肉組織,影響運動表現。


 


什麼時候實施減重計畫?


當我訓練的運動員要減重的時候,通常不會減超過3公斤,通常安排在基礎訓練期,每天減少10%卡路里攝取量。如果在加強訓練期間,就不適合減重,那時候需要增加跑步訓練量。


這時期減重的話,會增加身體的負擔,也影響身體恢復時間,所以不適用在運動員身上,如果要減重最好選在訓練初期。以下提供一些建議:


1. 訓練初期,運動量比平常的量大,而且減重對健康有幫助,又比大量運動效果更好,那就這麼辦吧!


2. 如果減少卡路里的攝取,「蛋白質」不能減少。


3. 在訓練初期減重,比在大量訓練期來的好,身體也有更多恢復時間。


 {參考資料:220 Triathlon/December 2011}


2011年12月29日 星期四

運動小知識-『赤腳跑步請慢慢來/原作者 三分鐘熱度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{引用出處:三分鐘熱度/Wilson Volley}


 


赤腳跑步變成顯學?


 


首先,介紹一下赤腳跑步的觀念。


 


似乎過去傳統農村被認為是「貧窮」象徵的現象,現在反而都被當成寶,像是番薯葉、糙米飯、有機蔬果(不含農藥)、沒打賀爾蒙的肉類、不加防腐劑的醃漬物...等等,所以在以前農村普遍的「騰赤腳」(台語)也被推廣就不意外了。但到底是什麼樣的動機呢?


 


我們恭請哈佛大學的「赤腳教授Lieberman」 為大家講幾句話!


 



 


(影片連結: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7jrnj-7YKZE&feature=player_embedded)


 


總之,教授要說的就是:「根據研究顯示,人其實不需要鞋子就可以跑步...」


 


這個研究成果,其實是脫褲子放屁,請繼續往下讀下去。


 


原來人類「天生就會跑」


 


對於沒有看過「天生就會跑」(Born to Run)一書的朋友,請讓我稍微解釋一下。


 


簡而言之,就好比你過去喝了20年的健康飲料,最近卻被發現加了「塑化劑」這種人工添加物,雖然對身體並無立即傷害,但長期服用卻可能影響男童性功能發育。


 


我們過去所穿,號稱保護雙腳、增強運動效能、能實現所有願望(例如:減肥)的高科技跑鞋,現在竟然發現,其實他們宣稱的「科技」只是在模擬人類「赤腳」 狀態跑步時,足部工學所呈現的自然避震狀態,原來人類「天生就會跑」,而且還是最適合跑長距離的動物,在高科技運動跑鞋問世前即是如此。在還沒有發明狩獵的工具以前,人類就是因為可以持續的「長距離跑步」獵捕動物,才能夠在演化上勝出。


 


「天生就會跑」一書中值得分享的觀念


 


1. 人由19歲開始,長跑的最高速度逐年增加,直到27歲達到顛峰後,開始慢慢下降,直到65歲才再回到19歲 當時的水準。所以人類的身體,正是為了長距離跑步而演化。


 


2. 人類在跑步時,「呼吸」與「步伐」是不相關的,可以隨意調整「一步一呼吸」、「四步一呼吸」...,但是很多四腳的動物卻只能夠「一步一呼吸」,就長距離而言,人類在氧氣的吸收上是比較有效率的。(註:我覺得這好像是冷氣機「變頻」與「直流」的差別。)


 


3. 你不是因為變老,才不能夠跑步。而是停止跑步,才開始慢慢變老。


 


4. 小孩子還沒有穿鞋子以前,剛開始學跑會自然的「前腳掌」或「中腳掌」著地,穿上有"避震"效果的運動鞋後,因鞋跟較厚,逐漸改成腳跟著地。


 


5. 運動鞋廠商,似乎暗示著我們「你的腳著地的姿勢試錯誤的」需要穿它們的鞋子來校正。問題是,為何我們天生的步伐需要被校正?


 


6. 根據統計,超過美金95元的高科技運動跑鞋,造成的運動傷害的機率,竟然是美金40元以下運動鞋的一倍以上。因為較貴的鞋子,提供了較高的支撐。


 


7. 穿到快爛的跑鞋,竟然比新鞋還要安全,造成較少的運動傷害。(我們不也都了解「新鞋要踩三下」的必要性嗎?)


 


赤腳跑步請慢慢來


 



 


拜「天生就會跑」一書所賜,目前赤腳跑界最有名的人,應該是Barefoot Ted,然而還有一位正在崛起的超新星,就是Micheal Sandler,他在近乎死亡的車禍後(醫生宣告運動生命幾乎結束),竟意外的藉由赤腳跑步重獲新生,甚至比以前跑得更快更持久,後來出了一本秘笈BAREFOOT TRAINING,並且到處巡迴演講,普渡眾生。


 


本部落格有幸參加他所舉辦的座談會,並接受開光加持,以下是開光後頒發的證明書。


 



 


Michael Sandler開示我們要「RUN FREE」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加入大師的Facebook粉絲團,他的帳號是RunBare。


 



 


以下是Michael Sandler在座談會中的部分重點整理:


 


1. 光著腳跑步,讓身體接地,中和多餘的「正離子」。


 


現代人的生活中,接觸太多的電子產品,身體容易累積不必要的正離子,然而我們所穿的鞋子,卻阻擋了與大地中合的機會。久了,脾氣暴躁、壓力增加、...很多毛病也跟著來了。


 


2. 赤腳跑步請慢慢來,剛開始初期,每天不要跑超過200公尺,否則肯定受傷。


 


不管你以前的跑步經驗有多強,赤腳跑步所需要用到的肌肉群,肯定從來沒訓練過,還停留在小學爸媽第一次買運動鞋給你穿的時候,弱的很。因此,轉換的初期,每天不要超過200公尺,一有不舒服,馬上停止,休息幾天也沒關係。這個階段,要傾聽身體的聲音,千萬不要NO PAIN NO GAIN。


 


3. 搭配其他的腳部健康運動。


 


閒來沒事,你可以練練墊腳尖,練習用腳掌拿毛巾、抓網球、用手按摩腳掌,增加腳掌的柔軟度,這些都有助於重新活化我們的腳掌。


 


4. 剛開始先跑硬的水泥地面。


 


Michael Sandler強烈建議,剛開始轉換的人,先找乾淨且堅硬的水泥地面跑。讓腳掌切切實實的感受踏在地板時的回饋。當然要好玩的話,光著腳在草地上跑,會讓你有回到童年的感覺。


 


5.其實地上沒這麼多釘子。


 


剛開始赤腳跑,你絕對會全神貫注在地面,眼睛像是超級聲納一樣搜索釘子或尖銳物品,其實它們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多,而且我們只跑200公尺,相當安全的。


 


註:我本人嘗試過,的確是都在看地板,沒有釘子也沒有碎玻璃,不過還是有很多痰跟狗大便,請大家小心。也許穿一雙襪子會比較好。


 


6. 從今以後,所有的「傳統跑鞋」改名叫做「腳步保護裝置」


 


傳統的跑鞋,鞋跟厚導致腳跟著地容易受傷、對足弓設計了不必要的支撐、腳掌前端微微翹起...,這些都阻礙了腳掌自然的發展,弱化了我們最強的足弓(Arch)。


 


但請不要丟棄這些高科技跑鞋,因為以另外一個觀點而言,它們是很棒的「腳步保護裝置」,跑完步後穿上它們走路,保護雙腳在適合不過。


 


7. 除了「5指鞋(Vibram FiveFingers)」外,還有很多選擇。


 


「5指鞋」是個相當有趣的東西,在你重建赤腳跑步所使用的肌力後,可以嘗試,不過這不是唯一的選擇,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鞋廠投入赤腳的市場,鞋子選擇的要點是有兩個: (1)鞋底越平越好、(2)鞋底要能夠可以360度曲折。


 



 


(影片連結: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kpnhKcvbsMM&feature=player_embedded)


 


原文網誌「三分鐘熱度」:http://sobakome.pixnet.net/blog/post/35696249 


2011年12月27日 星期二

運動小知識-運動後,要怎麼恢復身體的能量呢?

 


 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人,特別是運動員,運動後的恢復不應該是「順其自然」,而應該是主動積極的補充運動所消耗的能量和營養,讓自己的體能維持在最佳狀態。


 運動後,營養補充著重在3方面:


 1. 補充流失的水份和電解質。


 2. 補充運動中消耗的肝醣(glycogen)。


 3. 修復受傷的肌肉和組織。


 


一、水分的補充


運動中大量流汗,身體流失體重1%的水份,體溫會變得更高,比較容易疲勞,而損失體重3%的水份,就會顯著的影響運動的表現。就算在運動中已經補充水份,但是通常都少於流失的量,所以運動後,需要大量補充水份。 


想知道到底在運動中流失了多少水份,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計算運動前和運動後的「體重差別」,每減少1公斤的體重,就表示至少需要補充一公升的水,甚至更多,因為在運動後仍然會持續的流汗和排尿。比賽後可能無法很方便的測量體重,可以在練習時模擬比賽的情形,然後測量體重的減少,做為比賽後補充水份的依據。


如果不方便測量體重,也可以看「口渴的程度」喝水。但是我們口渴感覺並不靈敏,就算身體已經是缺水狀態,還是不覺得口渴,或是雖然喝進去的水並不足夠完全補充流失的水份,但是已經可以紓解口渴。所以即使已經不覺得口渴,至少還需要再喝2到3杯的水,才能補充足夠的水份。


另一個明顯的指標是「排尿的情形」,如果在運動後1到2小時中,排尿量很少或是完全沒有,而尿液的顏色很深,表示身體仍然處於缺水的狀態,需要趕快補充水份,直到排尿量恢復正常,而且尿液顏色變成很淡或是無色,這才表示身體已經有了足夠的水份。


 


二、電解質的補充


汗水中主要的電解質是「鈉」和「氯」離子,還有少量的鉀和鈣。除了非常長時間的運動,例如鐵人三項,或是在酷熱的天氣下連續劇烈運動數小時以上,大部分的人只會流失體內非常小部份的電解質,體內原本儲存的部分,會自動的釋放到血液中,而維持電解質的平衡,所以運動後不需要特別補充。


但是劇烈運動後,需要補充電解質,可以喝稀釋的鹽水,或是運動飲料補充水份和電解質。


專業運動員或是常在酷熱天氣下運動的人,汗水中的電解質含量會變得比較少,因為身體有自動適應的機能,可以保存電解質,所以即使流汗的量和平常人一樣多,但是流失的電解質比較少。


 


三、醣類的補充


體內肝醣不夠提供運動中的能量,是造成疲勞、運動表現降低、無法持續運動的原因之一,運動會消耗大量肝醣,如果沒有補充,下次運動時的表現就會受到肝醣不足的影響而降低。


研究顯示,在運動後的2小時內,身體合成肝醣的效率最高,2小時後則恢復到平常的水準,因此如果在運動後迅速補充醣類,就可以利用這段自然的高效率時段,迅速的補充體內消耗的肝醣。


如果下次訓練或比賽是在10到12小時之內,這段高效率期間特別重要,因為如果錯過這個時段,就算之後吃進了足夠的醣類,身體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完全補充消耗的肝醣,使得體內的肝醣存量一次比一次降低,越來越容易感覺疲勞。如果下一次運動在24到48小時之後,就算錯過這段時間,接下來只要著重於高醣類的食物,仍然有足夠的時間補 充所有消耗掉的肝醣。


建議在運動後15到30分鐘之內吃進50到100克的醣類(大約是每公斤體重需要補充一克醣類),然後每2小時再吃50到100克醣類,直到我們有時間吃正餐為止。正餐以及其他運動期間的飲食,也應該選擇醣類的食物為主。


 


四、肌肉和組織的修復


運動後的酸痛有部份是因為「肌肉組織受傷」,身體接觸性的運動,例如籃球、足球、橄欖球,會造成更多的肌肉損傷。運動後迅速的補充「蛋白質」有助於修復受傷的肌肉和組織,受傷的肌肉合成和儲存肝醣的效率也會降低,所以身體接觸性運動,或是比賽後受傷的運動員,需要補充更多的「醣類」,也更需要把握運動後2小時的那段高效率時間,有效的補充體內消耗掉的肝醣。


★ 建議食物


以下列出含有50克醣類的食物,每個人可以依照不同的習慣或喜好,還有需求的量來選擇適合的食物。我們運動後比較容易接受「流質的食物」,而且可以同時補充「水份」,若是在運動後2小時還沒有吃正餐的話,可以再吃固體狀的食物補充「醣類」和「蛋白質」。同時不要忘記補充足夠的水份。


1.  800到100ml運動飲料。


2.  500ml純果汁。


3.  兩片麵包加很多果醬。


4.  1個布丁加1個蘋果或香蕉。


5.  3份水果(蘋果、香蕉、橘子等等)


6.  6到10片餅乾。


7.  2個水果加1杯牛奶


8.  2片麵包加少許果醬和1杯牛奶*


9.  2片麵包加肉鬆*


10. 2片麵包加2個優格或是優酪乳*


11. 2個水果加一個優格*


12. 液體營養補充品*




*表示同時含有10克以上蛋白質


在比賽或是練習的場地附近可能不容易找到適合你的食物,因此需要事先的計畫和準備,按照訓練或是比賽的時間表,計畫出何時要喝水,要喝多少,何時要吃東西,要吃什麼,事先準備好,放在容易取得的地方,才可以按照計畫補充營養。水果和三明治容易準備攜帶,而且不容易變質,是不錯的選擇,水壺也是很重要,可以隨時補充水份。




★ 應該避免的食物


如果不是最後一場比賽,賽後絕對避免喝酒,酒精有利尿的作用,會降低體內的水份,也會減少肝醣的合成,還會影響受傷組織的復原,對於運動後的恢復有非常大的副作用。


運動後也應該避免含有咖啡因的飲料,例如咖啡、汽水、和茶,因為咖啡因也有利尿的作用,減緩體內水份的補充。因此雖然汽水也可以提供水份和醣類,仍然不是適合的運動後飲料。


tip. 喝水好還是運動飲料好?運動飲料在常時間的運動中可以提供水份,以及可供快速吸收利用的醣類,但是在運動後的恢復方面,它的價值並不會高於水加上前述含有醣類的食物。對於預算有限的人,運動飲料可能也是一種負擔,可以用前述的食物來代替,或是交互使用,讓菜單有多種變化。 


 {參考資料:運動生理學網站}


Q&A小問題大解答

Q.小問題


想參加全程馬拉松,有沒有什麼好的訓練方法?

A.大解答

向全程馬拉松挑戰時,需要規律的跑步,所以要善用自己的訓練時間。

一、規律跑步

規律跑步訓練並不是強烈的訓練,重點在跑更長、更多量的訓練。至少要花6個月到1年的時間,每個月至少跑300K,而且不是勉強跑完,這樣在比賽的時候就可以跑完全程。要提醒大家:不要一下子增加跑步距離,這樣可能會讓自己受傷,需要花多一點時間,逐漸增加跑步量。

二、集中訓練

另外,為了參加馬拉松,不要每次都用一樣的速度跑步,例如:週末可以安排長程跑,大概20到30K,或跑步時間超過90到120分鐘以上,也可以選擇加入團練,這樣的運動量一定比自己練的量還多。還有,選擇在一天之內增加跑步次數,本來一天跑2小時,變成早上和下午各跑2小時,增加次數跑程也能拉長。

三、先以30K為目標

跑完30K就會覺得離目標不遠囉!但是如果要能達到全馬的水準,跑30K要用快速的步伐跑上2小時左右,所以體力必須鍛鍊。即使不是跑30K,跑馬拉松的過程中,至少要有1到2次跑30K或超過2小時的跑步經驗。


Tip. 剛開始持續跑2小時,突然覺得腳步沉重、肚子餓,就不能勉強繼續跑。但是這種經驗,卻能培養之後參加馬拉松賽的體力,事情況做訓練的調整,一起邁向全馬之路吧!

 





2011年12月26日 星期一

飲食小指南-『馬拉松賽前,該怎麼吃呢?』

為了發揮最大的實力,馬拉松賽前幾天,一定要加碼再衝刺,不過,不是訓練上的衝刺,而是補充「能量」,讓身體狀況達到巔峰。


開啟比賽模式!首先要介紹「肝醣超補法(Carbohydrate Loading)」,在身體內預先儲存跑步所需的能量,另外,比賽之後也要多吃能快速消除疲勞的食物。


 


一、比賽前夕


  



  


★ 肝醣超補法


 


儲存耐力運動的能量來源「肝醣(glycogen)」,應該在比賽的前三天開始實行「肝醣超補法(Carbohydrate Loading)」,吃大量的「碳水化合物」,這是預防體力耗盡的方法。


  


嚴格來說,所謂的肝醣超補法應該攝取「70~80%碳水化合物、10~20%脂肪、10~15%蛋白質」,不過,不需要對數字斤斤計較,只要記得吃比平常更多的碳水化合物,例如:「米飯」、「麵條」,或是「根莖類植物」就可以了。


  


★ 比賽前一天


  


比賽前一天要充分攝取碳化合物,稍微減少蛋白質(肉、魚等)的攝取量也沒關係,還有,避免喝酒,要注意不要吃進過多食物纖維,會累積腸氣,比賽中肚子不舒服,真的很麻煩…XD


  


二、比賽當天


  



  


★ 當天的早餐


  


比賽當天難免緊張,很多人會吃不下東西,所以這時候可以預先準備份量少,但是能確食補充熱量的食物取代早餐。比賽開始前建議吃:飯糰、香蕉、麵包之類的食物。如果吃不下,盡量找一些高熱量、好消化的食物來吃,例如:香蕉、蜂蜜蛋糕等等。


  



    


★ 起跑前的空檔


  


提早1小時來比賽現場,小口小口的補充水分(250~500ml左右)。喝得太快會導致路跑途中有了想要衝廁所的感覺,另外,飲用果凍狀的能量補給品也很棒。


 


三、比賽途中&結束後


  



  


★ 比賽途中的營養


  


除了在加水站補充水分之外,也可以用小罐子裝一些「食鹽」帶在身上,途中吃一小撮補充鹽分,還有為了預防後半段體力流失,可以事先準備一些「營養補給品」、「黑糖」和「糖果」。


  


★ 比賽結束後


  


為了防止出汗造成脫水現象,下場後要立刻補充水分或喝運動飲料。想要回復消耗的肝醣,賽後也需要多吃「碳水化合物」,也可以喝含有大量檸檬酸的「葡萄柚汁」、「橘子汁」或「檸檬汁」,促進肝醣的合成。


 


 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{參考資料:輕鬆跑馬拉松/樂活文化}


 


2011年12月24日 星期六

運動小知識-『10個不可不知的慢跑訓練訣竅』



這次由Runner’s World雜誌整理讀者們的跑步訣竅,提供給所有跑者們最棒的經驗分享:從跑鞋選擇到跑起來,10個訣竅都很實用喔!


    


1. 買雙好鞋子吧! 


跑友Joe Calderon得到最好的建議,總是從朋友的玩笑話中聽來,「老兄,你穿這雙去跑步?」「難怪你的膝蓋、背部和關節會受傷,去專業運動運品店買雙好鞋吧!」還有其他來自各方的意見,自從我被告知工作需要跑步之後,連有一個沒有跑步習慣的同事都說:「你真的應該買一雙合腳的跑鞋!」,到現在換過6雙不合腳的跑鞋,終於找到一雙好鞋,結果,毛病都消失了!


 


2. 綁鞋帶也是有學問的 


說到綁鞋帶,don1don就請亞瑟斯的商品主任小高來為我們講解吧!


 


影片連結:「鞋帶綁法學問高 適合慢跑運動的正確繫帶法」
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NBI5B1ng1as


  


 


 


3. 赤腳跑步 


1年的讀者Tymen Bast說:「穿了20年的跑鞋之後,突然感覺到雙腳自由和輕盈,赤腳跑步是一件多麼棒的事。」,6年的讀者Brian Fuerst說:「有一個整型外科醫生跟我說,我不能跑步,因為身體無法承受跑步的衝擊,更別提跑馬拉松。但是被醫界放棄之後,我開始赤腳跑步,到目前已經用3:26和3:12完成2場馬拉松了!」 


 


4. 身體的警告  


 跑友Laura McElduff說:「千萬不要忽視身體傳達『需要休息』的警訊。否則你可是會用盡能量、過度訓練,或是受傷。」超過15年以上的讀者Jaylyn Bergner說:「可以用抬腿來恢復雙腿,做法是雙腿緊貼在牆上,直到身體和腿呈現90度,然後可以上下稍微動一動腳,促進血液循環,每天大概抬10分鐘。」,另一位跑友Angie Shoe建議:「曾經有位老人家跟我說,每天吃魚油,這樣你的膝蓋之後會感謝你的!」 


 


5. 跑快一點 


 跑友Cortney Bloomer說:「做衝刺訓練的時候,我的教練總是告訴我點『再投入些!』,每個動作多做30秒,只要堅持自己的理念,一定可以克服障礙。」,而身為14年讀者的Kristen Marhaver說:「我訓練速度的方法是父親告訴我的。」,「世界上最守法的公民會說:跑步就像你偷了什麼東西,有股興奮感!」 


 


6. 慢跑 


資歷10年的讀者Jeff Donahue說:「我聽說有超過百分之80到90的跑者,輕鬆跑的時候速度過快,所以不管我那天狀況好壞,一定會將輕鬆跑的速度放慢。」,Demetrio Cabanillas教練建議跑友Kim Cowart:「教練提醒我在長跑之前,可以先做速度訓練,然後再去長程慢跑。如果太勉強增加速度,變成賽跑,那會造成不良後果。」跑友Ealowes同意:「最棒的馬拉松訓練就是 ─每周的長程『慢』跑,用比我能跑的速度再更慢一點去跑。」 


 


7. 自己跑自己的 


「每次我想拉著不喜歡跑步的朋友去慢跑,我懇求他:和自己比賽。」11年資歷的讀者Brian Fay這麼說。跑友Sandra Henriques說不要想太多:就跑到自己能跑最遠的位置吧!不需要擔心太多。套句《愛麗絲夢遊仙境》的台詞:「從起步的地方開始,然後繼續下去直到自己到達終點,然後停下來。」 


 


8. 享受吧! 


讀者Jill Mitsch:「教練和我說:享受吧!磨練就是訓練,比賽就當成party!」,Sarah Wiederkehr說:「即使你今天失敗了,這會成為通往成功的橋梁。這樣想就能將我從煩躁的情緒脫離出來。」,跑友Jen Harder說:「每一次跑步都是為了樂趣,沒有哪一場是壞的經驗。」 


 


9. 學會感謝 


3年的讀者Heidi Tanakatsubo說:「我開始說一句箴言:『為了不能跑的人而跑』,自從一位朋友癱瘓後,我發現自己能跑步事件多麼幸運的事。」,跑友Jim Austin這麼說:「姊姊告訴我:『能跑步是一件禮物,可以在任何時候跑,可以跑到自己想要的地方,她患有腦性麻痺,她告訴我她最喜歡夢,就是夢到她可以跑步,從那次以後我再也沒有跑過了。』。」 


 


10. 上路吧! 


跑友Emily Condon說:「跑步,不是算數學!爸爸當我和姊姊正在計算,我們要跑多少步才能跑到目標的時候這麼說。」而Daniele Lile說:「要記得!你最糟的跑步經驗也絕對比從沒嘗試過的人強。」就像跑友Tom Scudder說的一樣:「你不會後悔跑過,但是你會永遠後悔沒去跑。」 


    {參考資料:Runner’s World/December 2011} 


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

健康小叮嚀-『鐵人是用「鐵」組成的阿!』

大部分鐵人都知道,補充「鐵質」可以幫助紅血球運送氧氣到肌肉裡,如果缺乏鐵質的話可能會導致貧血。雖然這是基本常識,但是也許我們都不知道,鐵質有多難被身體吸收,也很容易在耐力訓練的時候流失。




補充鐵質大挑戰


鐵質藏在很多食物中,尤其是非動物性的食物,而且很難被吸收到血漿中。有些食物也會阻礙鐵質的吸收,頭號罪犯就是 ─ 茶,成分中的「鞣酸tannic acid」會削弱鐵質。


還有,鐵質流失也是個大問題,例如:女性在每個月「大姨媽」來敲門的時候,會流失約28毫克的鐵質,量多的時候或有裝避孕環的女性,流失的量可能加倍。


另外,最近有很多新研究顯示,鐵質在運動員做耐力訓練的時候會大量流失,研究中,「自行車項目」進行6星期的「高強度間歇訓練high-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」後,會削弱「血紅素haemoglobin」、「血球容積比值Hematocrit」和「紅血球計數red blood cell count」,這3個數值會顯示身體鐵質狀態,訓練期間,「血清蛋白鐵serum ferritin」─ 攜帶鐵的血清蛋白,在第5週的時候湊降,甚至到了訓練後的恢復期也一樣下降。


  


這項研究發現,尤其在「跑步項目」訓練的時候流失最多,而高強度的「游泳訓練」也是會導致體內「血清蛋白鐵serum ferritin」急遽下降,同時也顯示較高濃度的「血清運鐵蛋白受體sTfR」。




「sTfR鐵質的狀態


  


過去,血紅素測試就能檢測出體內鐵質狀態,正常值是12-16 g/dl,任何低於12 g/dl就是「缺鐵性貧血iron anaemia」,然而,研究結果指出你有可能是缺鐵,但是不一定會被診斷成缺鐵性貧血,總之,「血清運鐵蛋白受體sTfR」是鐵質狀態的敏感指標。


  


當細胞需要更多鐵質的時候,他們會增加細胞表面的「輸鐵蛋白受器transferrin receptor, TfR」。一小部分的受器會脫離細胞表面,被運送到血漿中,這個過程可以被測量。結論是,高濃度的「血清運鐵蛋白受體sTfR」和「細胞」或「組織」缺鐵的基本程度有關。


 


較低的身體組織含鐵量


  


證據就是身體組織中較低的鐵含量,但是沒有相對應低的血紅素指數,削弱「耐力」上的表現。科學家現在相信組織中缺鐵,會削弱訓練的「適應能力」,導致耐力表現降低。


  


一項研究中,找來41位缺鐵但是沒有貧血的女性對象,一天服用2次鐵質補充品或安慰劑持續6週。結果不負眾望,鐵質補充品大幅增加鐵含量,包括「血清蛋白鐵serum ferritin」、「運鐵蛋白飽和度transferrin saturation」、「血清運鐵蛋白受體sTfR」濃度都有提高。


更驚喜的是,受測者的血液中的「血清運鐵蛋白受體sTfR」每公升高於8毫克,「最大攝氧量」也比沒服用補充品的還要高,相對的,低於8毫克的人,看不出補充品的成效。  


 


專家建議


 


甚至是輕微的缺鐵都會削弱耐力,還有身體對耐力運動的反應,這是鐵人們最不想碰到的結果。所以下面有些小秘訣提供給大家,特別是給年輕的女鐵人:


1. 一週吃1-2次紅肉,蔬菜可以多吃豆類、豌豆,雞蛋和堅果。


2. 維他命C幫助鐵質吸收,所以多吃柑橘類水果,莓果、馬鈴薯、甘藍菜、蕃茄、胡椒和奇 異果。


3. 吃肉的時候不要配茶和咖啡。


4. 如果想多攝取有助減肥的纖維素,不要吃麥麩製品,這樣會阻礙鐵質吸收,最好吃全麥麵  包和穀類。


5. 煮飯的時候可以用不鏽鋼,這樣可以增加食物中的鐵質。


6. 不要隨便亂吃鐵質補充品,長期大量服用會產生毒性。


 {參考資料:220 Triathlon/October 2011}


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

2011富邦台北馬拉松,12萬大軍來勢洶洶!

今年與會人數大爆炸,許多參賽者都是一大群朋友一起參加,彷彿全台灣熱愛跑步的跑友們,都被這股不斷加溫的熱情吸引動員,在這一刻一起聚集到市政府廣場前!連老天也很捧場的在連續陰雨天中難得放晴,一早的天氣非常好,現場瀰漫著一股躍躍欲試的濃厚期待感!鳴槍後跑者們出發看起來都超嗨!200萬破紀錄獎金如願送出,恭喜兩位男女黑人猛將!


 


 



 


今年富邦台北馬拉松創下多項紀錄,原本競賽組就已經有4萬3000人參賽,沒想到開放現場報名由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領跑的三公里Fun Run組爆出7萬人參賽!現場光是選手就有將近12萬人,這股人氣擋也擋不住阿!


 



 


起跑啦!氣勢太可怕了,地面都在震動,還好小編當時躲在分隔島上,不然在路上會被4萬3000人大軍衝撞。


 



 


黑色軍團閃電啟動,整路引擎全開,油門就這樣催到底,沿途幾乎都沒有減速,實在太厲害了!


 





 


平常絕不可能用雙腳踏上的地方,只有在城市馬拉松辦的到阿XD。


 



 


一邊是跑者,另一邊是汽機車,中間在蓋捷運,也許這是都市建設的必經過程,多麼希望看到的畫面全都是跑者,期待明年兩側車道都能順暢的暫時開放,讓湧自國內外的跑者邁開腳步,一定可以創造更多感動的。


 



 


跑者大軍經過,中間路段大塞車,速度較快的跑者們開始自力更生想辦法,應用了分流原理,大家湧向兩邊的外側車道想盡辦法殺出一條生路,加速向前!XD


 



 


國內鐵人一姐李筱瑜,馬拉松是她的最愛,這個月連跑四場,富邦結束後,週末馬不停蹄還要繼續到嘉義跑雙潭馬拉松呢!這次拿到菁英組第六名,國內第二名。「跟馬拉松一姐許玉芳一起跑了15k好開心啊!!!(尖叫)然後我就大爆炸了XXD....好痛苦不過很開心...」筱瑜頑皮的說「只是...獎盃忘了領=="」


 


 



 


最快回到終點的9K組,冠軍吳文騫(右圖第1位)今年因為腳受傷,改跑9K組,還有長跑好手周庭印、張家興和何盡文緊追在後。


 



 


21K女子組這次冠軍是來自香港,帶著爽朗笑容的姚潔貞(下)拿下,國內名將陳淑華(左上)和謝千鶴(右上)分居第2和第3名。


 



 


21K男子組國內選手也有不錯的表現,張嘉哲、王秋竣拿到男子第2、3名,另外還有鐵人謝漢霖(左)和長跑健將何志宏(右)等好手一同競爭。


 



 


兒童組開跑活力十足,飛奔出去吧! 小朋友跑步時的笑容總是那麼純真,也許我們該換個角度,跟孩子們學習,找回跑步帶給自己最單純的喜悅...


 



          


 


兒童組第1名由吳文騫溫暖的帶領跑向終點,但是…小朋友好像還搞不清楚狀況,以為拉布條不能通過,加上拉線的吉祥物寶寶,看到小朋友不知道怎麼走,卻仍傻傻站在原地拉著布條,這....吉祥物該不會是早上猜拳輸的去當吧XD  人家迪士尼樂園和兒童頻道的吉祥物,都是熱情滿滿活蹦亂跳的,應該用最開朗的肢體語言,轉過身去迎接這群勇敢跑回終點的小勇者才對呀!


 



 


今年看到好多年紀很小的小朋友,都可以跟著爸媽跑9K組,真是要拍拍手!


 




 


為了向台灣表示謝意的日本跑友向後友紀子,一路拿著寫著滿滿謝意的旗子跑進終點。旗子是寫著「非常謝謝台灣人民的支援,為了傳達這分感謝,所以來參加台北馬拉松,對於台灣人民的恩情,我們永遠不會忘記的。」


 




 


今年賽道沿路有好多加油團阿!許多各有特色的裝扮讓人看了不禁露出微笑,有你們的加油,跑者更有能量囉!下次可以再更熱情一點,大聲歡呼吧!


 



 


還有視障運動員來參賽,跑過身邊的時候,忍不住大喊加油,真是一群生命鬥士!很難想像視障跑者與帶領者間建立的深厚信任感,雖然眼睛看不見卻毫不猶豫的邁開腳步奔馳,小編如果把眼睛蒙上請朋友用短繩牽著肯定還是不敢快速奔跑呢!生命彼此相依的動容之處也在此寫下篇章。


 



 


還有,今年比賽路線改在基隆河沿線的河濱自行車道舉行,一改過去都是高架橋為主,所以選手可以跑進河濱公園,享受河岸和綠地,小編看了都腳癢想要下場去跑了!


 



 


終於看到加水站了,這次參賽人數眾多,加水站有點不足,好希望明年能夠多增設些喔!


PS : 照片背景裏,麥帥一橋上層的小點是21k組往南回程的跑友,下層則是42k組正往北跨過基隆河到美堤河濱公園呢!


 


 



 


菁英組男子冠軍衣索比亞選手耶曼尼,以2小時10分24秒,比過去紀錄快41秒破紀錄,如願抱走200萬。但是,曹理事長阿!大家都等了很久要拍冠軍的衝線畫面,等一下再給你特寫嘛!


 



 


菁英組女子冠軍肯亞選手海倫娜,用2小時27分36秒完賽,比舊紀錄快了2分29秒!真是太棒了!


 



 


台灣第一名蔣介文,腸胃炎纏身,抱病參賽,「其實大概在25公里,肚子就開始作怪,到了30公里後,肚子變得很痛。」一邊跑,不止雙腳得用力,就連屁股也要用力夾緊(寫到這...小編已經快憋不住笑意了XD),就這樣撐完了最後12.195公里。因為皮膚黝黑,賽後他還幽默的說:這裡這麼多黑人選手,讓我有回到家鄉比賽的感覺 XD


 



 


今年2度蟬聯台灣女子第一名許玉芳,賽後表示,「還是盡全力按自己的節奏跑,聽說路線更改後,河濱公園那一段風很大,會變得更難跑,而且路面不只是柏油路,有一段還是凹凸不平的磚塊路,得特別小心。」


 



 


菁英組何盡平(左)、42K組的吳永發(中)和永和路跑協會的獅子頭─施文聰(右)都是國內頂尖跑者群。


 



 


「愛跑部」帶著隊旗出動!東吳超馬的台灣女子冠軍李桂芳也來了耶!還有最可愛的苗馬配速員臧廣琳。


 



 


比賽結束,未來也許可以在不同時間點多安排一些與路跑主題相關的節目,看著台上的表演,參賽者的表情多放鬆阿!


 



 


希望明年能有更多人到現場當啦啦隊,幫跑者加油打氣!


 



 


大會如果開一個變裝組別,一定可以看到更多變裝跑者,大家太有創意了!


 


 



 


今年的參賽人數已經達到國際城市路跑賽的標準,但是小編發現,相對於燃燒熱情而來的眾多人數,現場控管似乎有點混亂,甚至賽後成績查詢發現,無論出發時間是否有先後差異每個人的成績都是從07:00:51開始計算,加上現場工讀生訓練不足反應較慢,甚至問了工作人員也總是得不到答案等等....一場經典大賽讓跑者都抱持著很深的期待,衷心盼望每位跑者除了帶著興奮雀躍的心情來參加比賽,賽後留在心中的記憶也該是滿足美好的...


 


希望主辦單位多從跑友的角度思考,大賽的籌辦肯定辛苦與汗水交雜,但既然努力了,花費了這麼多資源更應該借助國外大賽經驗細心做到最好,這些待改善之處應當虛心再加強,讓這場被許多跑友視為每年最後一場經典大賽的記憶更加圓滿!也讓台灣土地上最多人參與的路跑賽事能自豪的躍上國際舞台!


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

運動小知識-『氣喘患者也要動,秘訣大公開!

氣喘患者免擔心,研究顯示,透過運動增加肺活量,改善肺部功能,也能夠讓病情轉好,小編自己就深受鼻子過敏的困擾,剛開始運動覺得喘不過氣,但是沒有放棄持續下去,現在季節轉換也不會狂打噴嚏囉!這邊勉勵所有人,要養成運動習慣阿!


 


運動處方籤 


這邊我們需要考量的因素有:運動型式、運動頻率、運動強度、持續時間和漸進性,懂得「如何運動」是重點! 


 


1. 運動型式(mode): 


所有運動中「游泳」是最好的選擇,其他運動順序:游泳>固定式腳踏車或走路>跑步,游泳是訓練肺活量最好的運動,只是要注意上岸後的保暖問題。 


 


2. 運動頻率(frequency):


最裡想的狀態是每週3~5天,不過剛開始不用那麼頻繁,一週2~3天,或是利用週末2天運動都可以。 


 


3. 運動強度(intensity):


目前並沒有適當強度的建議,不過除了依照個人狀況調整外,過度劇烈的運動也要避免。


 


4. 運動持續時間(time):


剛開始每次時間20~30分鐘,可以採取「間歇式運動」持續運動5分鐘,休息一下再開始。


 


5. 漸進性(rate of progression):


運動8~12週之後,進行一次體適能測驗和肺功能測試,再針對運動處方做調整。


 


運動中注意事項 


  


除了要隨身攜帶吸入劑,還有運動前做15~20分鐘的熱身運動,多添加衣物和喝溫開水,下面就是深入報導啦!


 


1. 運動後,需要長時間的緩和運動,馬上休息呼吸會調節不過來,一般來說稍微走路或小跑步,都可以讓心跳和呼吸平緩過來。


2. 運動時可以採「閉口式呼吸」,因為由鼻腔吸入的空氣,進入支氣管時,空氣溫度已經接近體溫,這樣不容易引發氣喘。 


3. 在溫暖的環境下運動,氣溫最好維持在22~28℃,也避免在空氣乾燥的環境運動,像現在天氣轉涼風又大,最好配戴口罩或圍巾,口罩選擇透氣材質,小編自己都戴騎自行車用的運動頭巾,很方便又實用。其實選擇室內運動,例如:跑步機、固定式自行車等運動,較選擇室外運動好,冬天可以在下午比較溫暖的時間運動。 


4. 避開空氣污染嚴重的時段與區域,空氣污染的最嚴重的時段是上下班時間,大部分地區是在早上6~9點 和晚上4~7點,還有中午時間(溫度最高時,下午12~2點),這兩個時段可以避開戶外運動。    


 


運動改善症狀 


運動訓練對氣喘患者的貢獻包括,加強心理上的適應能力,實質上,增進運動的能力,主要為心肺功能的提升,減少呼吸困難時支氣管的敏感性,當然就改善了改善生活品質。


 


Ans. 雖然運動後肺功能和呼吸道研究顯示,不會有顯著的變化,但運動可以訓練呼吸肌力量、肺部氣體流量,保留與降低換氣工作。所以氣喘患者可以多運動,長保健康喔! 


{參考資料:運動生理學網站}


2011年12月19日 星期一

運動小知識-『大賽上檔前,先來場熱身訓練吧!』




 








 


馬拉松賽季熱烈進行中,大家有沒有準備好要上場啦!如果已經設定好完賽目標,賽前先跑場熱身賽,看看有什麼地方需要調整,例如:裝備、步頻和補給品,正式上場的時候,就可以用完美的狀態完賽,這樣多棒阿!




目標:「5K


熱身訓練:5K


如果你是個想跑出更好的成績、有常規訓練的跑者,那就慢慢調整步頻直到跑完5K,就是剛開始先放慢速度,再慢慢調到目標配速跑完。訓練結束之後需要安排幾週的恢復期。初學者可以多跑幾趟5K來做調整,每趟的最後1英哩(=1.61公里)加快速度到目標配速跑完,讓腳記住這種感覺,比賽的時候就不用這麼費力。


   


做法: 


5K正式比賽前2週先安排熱身訓練,賽前一週減少5到10%的運動量,大約減少0.5K。精英跑者可在前2.1英哩,用較目標配速慢20到30秒來跑,後段調快至目標配速跑完。新手就要比較謹慎的配速,保留體力。但是所有跑者都一樣,最後1英哩用目標配速跑完。訓練結束之後,保留賽前2天做一些輕量的肌力訓練,例如:重量訓練,或是輕鬆跑,維持基本的體能,讓身體恢復到最好的狀態。 


 


目標:「10K」 


熱身訓練:5K


想完成6.2英哩需要速度和耐力,所以可以練習3.1英哩,速度比目標配速快一點,讓身體適應快速的步伐跑長程。比賽中,身體會比訓練時更痛,最好的方式,就是讓身體適應進階的疼痛,簡單來說,就是:接受它吧!


 


做法: 


賽前2到5週安排5K熱身訓練,在賽前3到4天慢慢減少運動量,留2天恢復期,做輕量的肌力訓練,或是什麼都不做,直到身體痠痛完全消失。


 


目標:半程馬拉松」 


熱身訓練:10K 或 5英哩 


想跑半馬或全馬,最重的是解決「遠」和「硬」的問題,畢竟難度更上一級。訓練的訣竅 ─ 訓練時間多長,休息時間要一樣長。休息期間當然會浪費很多訓練時間,所以最理想的方式就是將距離減半,跑個10K和5英哩,速度比目標配速的一半還要再快一點,這樣一整天的訓練會變得容易多。 


 


做法: 


賽前3週安排熱身訓練,前一週減少10%的運動量和強度,至少保留3天做輕量肌力訓練和慢慢跑,恢復體力。 


 


目標:「全程馬拉松」 


熱身訓練:半馬 或 10英哩


大家常會問:全馬的路程那麼長,到底該怎麼吃東西?怎麼喝足夠的水?訓練的時候只需要跑10或13.1英哩就夠長了,可以評估怎麼調整「步頻」、「營養」和「水份」,這時候經驗老道的全馬跑者就會說,用快速的步伐跑10K就足夠鍛鍊速度,而且身體恢復期也比較短。




做法:


賽前3到4週練跑10英哩或半馬,速度高手可以跑2週的10K,熱身訓練前1週減少大約25%的運動量。前2到3天輕鬆跑來恢復體力。


  


★ 獨家公開小秘訣


 


1. 跑的更好:


很多老手跑完16到20英哩之後,會跑多10K模擬全馬最後1英哩,拖著疲累的腳繼續跑完全程。


2. 法特雷克 Fartleks


一種比較隨性的間歇跑,想跑快、跑慢自己決定,這種間歇跑能讓跑者們自由發揮創意,也可以作為初學者嘗試速度訓練的第一步。專家建議:1到3分鐘快跑,在慢跑半分鐘到1.5分鐘。


3 目標配速


每英哩加快15秒,直到你達到目標配速,這樣可以讓身體記住目標速度的感覺。


4. 快速的結尾


前3/4的訓練中,用比目標配速慢45秒的速度去跑,最後1/4的路程再比目標配速快一點。


 


{參考資料:Runner’s World/October 2011}




2011年12月17日 星期六

主題賽事-2011中壢國際盃鐵人兩項錦標賽,男子菁英都出動!

比賽這天應該算是寒流來後,最冷的一場比賽吧!加上高鐵青埔站前非常空曠,風很強,有點擔心選手們的狀況,很棒的是越接近比賽時間,太陽出現了,溫暖了不少,賽後聽到今天的完賽率高達75%,真是為大家開心。


 


這次的重頭戲,就是台灣鐵人菁英們都來參加,包括吳冠融、謝漢霖、王顥翔、徐國峰、黃世昌、邱韋強、林晏合、鄧百潔等人,看得眼花撩亂,連謝昇諺也來觀賽,可惜他還在養傷中,不然下場比賽,一定會更精彩。楊茂雍和魏振展兩位鐵人,則為了力拼年底的南投國際超級鐵人三項系列賽中最後一場 ─ 中潭公路馬拉松,所以沒來參加,這麼一聽就知道這場比賽多重要啦!


 



 


該選哪一台才好呢XD


 



 


一早天氣很冷,沒有做好暖身運動很容易抽筋喔!


 



 


開跑啦!這次是先路跑4K,自由車30K,再跑4K。 


 



 


菁英組第6名謝漢霖,他可是勇奪去年苗栗國際鐵人三項錦標賽半程冠軍,這場比賽是台灣三鐵賽事中普遍認定最難的一場。


 



 


M20組冠軍李宙諺,今年拿下宜蘭亞錦賽男子菁英組第3名,年紀輕輕表現非常優秀喔!


 



 


M20組亞軍張團畯,這次在太魯閣馬拉松代表成淵高中參賽,也拿下男子19歲組冠軍。


 



 


M20組第3名邱韋強,他的戰績更雄厚了,今年就拿下苗栗國際鐵人三項全程冠軍、宜蘭亞錦賽男子菁英組亞軍,還有台東活水湖51.5K國際鐵人三項男子組第4名。


 



 


台灣跑神─周平記也有參加比賽,賽前小編無意間聽到他說:我看到我們那組的選手,都穿卡鞋來參加,結果我沒穿,阿~這次就當來玩玩吧!可是跑神還是跑神阿!最後拿下M30組第6名。


 



 


這不是身經百戰苗栗馬拉松的配速員王坤樹嗎!?這次也在配速嗎?難怪有一堆人都跟著他一起跑XD


 



 


路跑賽段結束之後,選手進入自行車轉換區,正當小編還在苦惱該選哪台車的時候,選手就進來了!喔不!菁英組的選手真的非常快阿!


 



 


熱心民眾小提醒:轉換區不能騎車阿~


 



 


自行車出發啦!現在開始要拼速度囉!


 



 


自行車來回兩趟共30K,回程共15K是逆風,所以當天幾乎所有人都組成大集團,不停輪流領頭,單飛的人看起來明顯吃力許多。


 



 


全台第1位女配速員臧廣琳也來參賽喔!她和王坤樹都具有馬拉松配速員資格,但也都熱愛鐵人運動喔!


 



 


小折騎士現身!今天的路線蠻平坦的,騎小折也可以挑戰。


 


近年來參加二鐵的人越來越多了,排除游泳這道難關,二鐵真的是另個好選擇阿!


 



 


M20組王顥翔,是今年活水湖51.5K國際鐵人三項錦標賽冠軍。


 



 


菁英組吳有家,他是越野賽的常勝軍,今年在The North Face冠名的桃園鐵人兩項錦標賽,和三峽越野挑戰賽都拿下冠軍。


 



 


M30組賴曉春,恭喜他最近剛新婚,但膝蓋的十字韌帶嚴重受傷,小編跟許多跑友一樣在比賽中忍不住為他吶喊加油,曉春在don1don報導的三鐵賽事多次現身,相信大家都對他不陌生!


 



 


M40組冠軍廖顯湖,曾經拿下過自由車和登山車三連霸的驚人紀錄!


 



 


進入最後的4K路跑階段啦!菁英組徐國峰,一直以來默默為國內的鐵人運動奉獻傳承,這次帶著東華鐵人隊來參加比賽,看到好多年輕小將,表現都不遜色喔!


 



 


現在才國三的雙胞胎姊妹花─彭璟晴和彭璟喻,練三鐵已經有3年的時間。比賽都穿著同樣的服裝,小編好難分辨出她們阿XD


 



 


M20組林晏合,今年在苗栗三鐵和宜蘭冬山河三鐵分別拿下,男子半程和全程組冠軍,表現很突出,即將升大學的他,未來將會去徐國峰教練帶領的東華鐵人隊,期待會有更好的表現!


 



 


菁英組第3名黃世昌,去年拿下秀姑巒溪三鐵、桃園國際二鐵冠軍,還有洄瀾國際三鐵亞軍。


 


 


 


菁英組亞軍吳冠融,這次不管是路跑還是自由車,都緊跟在冠軍後面,表現非常出色,是台灣的第一名。


 



 


菁英組冠軍Clinton D Mackevicius,今年以分齡組(非職業組)的身分拿下泰國普吉島鐵人三項總排名第3的傳奇人物。看到小編和現場攝影師幫他拍照,除了俏皮的比個YA,衝線之後還拍拍所有攝影的肩膀說:Thank you!真的好親切喔!


 



 


女子組冠軍鄧百潔,才12歲而已喔,從小二就跟著鐵人爸爸鄧子賢練三鐵,是非常優秀的新一代鐵人選手。


 


比賽花絮


 



 


許多參賽者都很享受比賽的過程,一早雖然疲累臉上都帶著爽朗的笑容。


 



 


等等!吳冠融被頒獎的時候,怎麼後面出現…,當時在場的人應該知道這是誰的手吧!謎底揭曉:黃世昌的左手XD


 



 


比賽最後,氣溫回暖~ 恭喜完賽的人,很期待今天沒完賽的人,明年可以再看到你們喔!鐵人加油!


 


最近大家應該有發現,三鐵的賽場上,拿牌的年齡層越來越低了!代表台灣新生代鐵人實力越來越堅強,希望這群年輕新秀早日代表台灣登上世界舞台阿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