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5月31日 星期五

天然的尚好? 專家:不一定

天然的尚好? 專家:不一定  -轉載自自然生活網 (http://www.i-nature.com.tw)


 


i-Nature 編輯部



標榜天然提煉製造的保健食品,被驗出含有塑化劑;歐洲的大腸桿菌風波,禍源就是強調有機種植的黃瓜和豆芽菜。耳熟能詳的廣告台詞:「天然的尚好」,現在卻有專家提出不同的看法。


 


許多人會有一種迷思,認為天然的最好。但專家強調,天然的不一定好,合成的也未必壞,民眾攝取營養的時候不需要抱持這種態度。專家也建議,挑選製作過程有保障並且檢驗合格的食品及商家,才是選購食物的原則。


 


藥學系教授指出,保健食品無論是天然的或者合成的,提供人體的養分其實沒有差別。食品科技所教授也表示,市售的天然製成維他命與合成的維他命人體可利用率差不了多少,但售價卻差了7至8倍,多花錢卻得不到更多的效益。


 


http://i-nature.uho.com.tw/articles2/6/407.html#.USY6l5PVUxE


 


曾祖母看不懂的東西不要吃



曾祖母看不懂的東西不要吃  -轉載自自然生活網 (http://www.i-nature.com.tw)


 


i-Nature 編輯部



為什麼特別講到曾祖母?因為現在不管是母親或祖母,很有可能跟我們一樣已經搞不清楚了。為了安全起見,我們寧可把時間拉遠,拉到現代食品還沒出現的時期。所以如果你(或曾祖母)的年紀還不夠大,說不定得把曾曾祖母請出來才有用。有些營養學家甚至主張應該更往前找,包括早在一九六○、七○年代對於精製碳水化合物提出預警,卻不受重視的英國營養學家約翰‧尤肯(John Yudkin)。他曾經建議大家「新石器時代的人認不出來的東西,那就別吃,這樣最安全。」那麼上超市買東西,要怎麼做才符合上述原則?


 


想像一下你的曾祖母正陪著你推著購物車逛超市,她駐足在乳製品區,拿起一條裝在軟管中的Go-Gurt優格端詳了一陣子,不清楚這到底是食物還是牙膏?又要怎麼吃進嘴裡?你大可告訴她這是要擠出來吃的優格,不過如果她再看了成分標示,我相信她會有一大堆理由懷疑你說的不是實話。沒錯,裡面是有一點優格,可是還有十幾種看起來跟優格八竿子打不著的東西,像是高果糖玉米糖漿、基改玉米粉、明膠、卡拉膠、磷酸三鈣、天然與人工甘味劑、維他命……那些即使看了名稱也不懂,完全不像食物的東西。(其中「莓果泡泡糖口味優格」有一長串的成份標示,就是沒有莓果或泡泡糖。)曾祖母時代簡簡單單用牛奶加活菌做出來的優格,怎麼會變得那麼複雜呢?像Go-Gurt優格這種東西還是天然食品嗎?或根本不是優格?或者只是一項食物商品?


 


市面上的確有千百種看起來像食物,但從前的人根本無法苟同的商品,比如早餐燕麥條,切開來可以看到裡面的白色條紋代表牛奶,實際上跟牛奶沒有關係;「含蛋白質的水」和「不含奶的奶精」;看起來像起司蛋糕,卻完全不含牛奶的東西;類似瑞士捲(裹著類似奶油的內餡),不會壞的蛋糕。對了,不會壞的東西千萬不要吃,這條原則可以加進來。


 


不吃內容複雜的食物商品,除了避免各種化學添加劑、玉米和大豆製品之外,其實還有很多理由。食品科學做出來的東西另外有一個問題,就像古梭所說的,這些商品會欺騙你的身體。人對於以前沒有接觸過的食物,會先用感覺器官評估之後,再傳達訊息給身體其他部分來做適當的回應,可是人工色素、人工香料、合成甘味劑和新式油脂厲害之處,就是讓我們的感官辨認不出食物的真假。所以會騙人的東西,從標示上便看得出端倪,如果只依賴感官,很可能一時不察就吃下去了。


 


人類用醃製、發酵或煙燻的方式來保存食物的歷史很悠久,不過工業化加工的目的並非只是延長食用期限那麼單純。今天的食品加工是為了增加銷售量,利用人類天性偏愛甜食、油脂和鹽的演化特徵所做出來的。這些物質在自然界並非隨手可得,對食品科學家來說卻是可以用低成本輕易做出來的東西,讓加工產品引誘人們攝取超過對自己有益的量。「好吃又不會飽!」大概是多數加工食品行銷商喊出來的口號,不過熱量密度卻比天然食品更高。它們通常含大量的糖和油,水份、纖維和微營養素卻很少,套句行銷用語,就是「愈讓你發胖的東西愈沒有營養。」


 


相信這項曾祖母條款會讓你把很多這類商品放回去。但是這還不夠。拜FDA在一九七三年主動放寬限制之賜,食品業者擺脫仿製食品加註的限制,任意去改變那些「眾所周知的傳統食品」,曾祖母還是很容易上當,以為她看到的就是真正的麵包和起司。這就是我們為什麼需要多知道一點內幕,才有能力看穿冒牌貨。


 


成分中含有A) 陌生, B) 念不出來, C) 五種以上, D) 高果糖玉米糖漿的商品不要吃。


 


以上所列出,包括最後一項條件並非全然不好,現在卻是高度加工食品的正字標記,符合任一條件的東西,已經淪為食物商品,不再是它們所號稱的原來食物。


 


以麵包為例,這是一九三八年仿製法特別提出來代表「眾所周知的傳統食品」的其中一項。曾祖母可能會告訴你,傳統麵包的材料只要麵粉、酵母、水和一小撮鹽,簡單得超乎想像。可是工業化製程做出來的,即使是全穀麵包,也都是現代食品科學的產物(更是具有商業價值、發展看好的商品))。我現在一一列出美國麵包大廠莎莉公司「莎莉鬆軟全穀白麵包」所有的成分。(咦,全穀和白麵包,不是互相矛盾嗎?看了下面的清單,你會發現其實一點也不矛盾。)


 


營養添加漂白麵粉(小麥粉、麥芽大麥粉、菸鹼酸、鐵、硫胺素【維他命B1】、核黃素【維他命B2】、葉酸)、水、全穀類(全麥麵粉、糙米粉【米粉、米糠】)、高果糖玉米糖漿(我在這裡!)、乳清、小麥蛋白、酵母、纖維素。以下各成分約佔產品百分之二或低於百分之二:蜂蜜、硫酸鈣、蔬菜油(大豆油與/或棉花籽油)、鹽、奶油(含鮮奶油與鹽)、麵糰調整劑(含有以下一種以上成分:單酸與二酸甘油酯,乙氧基化單酸與二酸甘油酯、抗壞血酸、酵素、偶氮二甲醯胺)、瓜爾豆膠、丙酸鈣(防腐劑)、蒸餾醋、酵母營養劑(磷酸單鈣、硫酸鈣、硫酸胺)、玉米粉、天然調味劑、β胡蘿蔔素(色素)、維他命D3、大豆卵磷脂、大豆粉。


 


這條加工繁複的「麵包」有很多值得討論的地方,但首先要注意的,就是它也許過了曾祖母這一關(因為它就是一條麵包,至少自稱是麵包,看起來也很像),還是過不了第二關。第一:成分陌生(單酸甘油酯算聽過,不過乙氧基化單酸甘油酯是什麼玩意?);第二:念不出來(偶氮二甲醯胺,念出來看看!);第三點,成分超過五種(超過三十六種了!);第四點,含高果糖玉米糖漿。如果不是FDA多年前放水,今天莎莉鬆軟全穀白麵包就不能自稱「麵包」了。


 


莎莉鬆軟全穀白麵包是營養主義時代的指標產物。它採納學界和官方的營養新知(美國政府頒布的新版食物金字塔建議國民吃的穀類,全穀類至少應佔一半的比例)之後,再巧妙地進行商業行銷,成功迎合了美國人(特別是小孩)愛吃精緻小麥的習慣,要求產品最好跟棉花一樣鬆軟、跟雪一樣白,還要夠甜。莎莉食品公司擅於行銷,把這些互相砥觸的概念塑造成一個難解的習題之後,再告訴大家,要做出符合所有條件,不稍加妥協的完美麵包,有賴先進的食品科學。


 


食品科學給的答案,就是全穀白麵包。麵包裡因為有少量全穀類,吃起來沒辦法像一般白麵包入口即化,不用嚼馬上變成葡萄糖,所以科學家要添加高果糖玉米糖漿和蜂蜜來增加甜度;此外,真正的全穀麵包有特殊的重量和口感,科學家便想到用瓜爾豆膠和偶氮甲酸胺之類的「麵糰調整劑」,讓成品的質地與超市白麵包相仿;最後,科學家又加入幾種因變種而白化的小麥,總算讓這個神奇麵包出現效果特佳,有如死亡般的蒼白外觀。


 


有誰會想到這個神奇麵包竟會變成美學與味蕾上的完美象徵,成為讓所有麵包師傅心生嚮往的烘焙界蒙娜麗莎?


 


食品科學本意是讓傳統食物變得更營養,但總是把事情弄得更複雜,卻不見得對人比較好。要做出低脂乳製品,光是去除脂肪是不行的,因為你必須下很大的工夫保存食物原來的質/脂感,這時候就要嘗試各種食品添加劑做出原來的口感。製造脫脂牛奶或低脂牛奶時,通常要加奶粉。不過奶粉含有氧化的膽固醇,學界認為這比一般膽固醇更容易對動脈造成傷害,所以食品業者想到的辦法就是添加抗氧化劑,讓原本只含單一成份的天然食物再度複雜了起來。喝牛奶的好處之一就是幫助身體吸收脂溶性維他命,不過這個效果在去掉脂肪之後就大打折扣了。


 


頭頂著英雄光環,卻常弄巧成拙的食品科學,打著促進健康的旗號一直努力不懈,成果就是讓莎莉麵包在塑膠包裝上印出大家趨之若鶩的「提供全穀類的優良來源」,也讓其他食品公司用「低脂」做為訴求來大肆宣傳。這就讓我們進入下一條原則,注重養生的人乍看之下,也許會認為有點反直觀。


 



(本文作者:麥可.波倫)
(摘自:食物無罪:揭穿營養學神話,找回吃的樂趣!,由平安文化發行)


http://i-nature.uho.com.tw/articles2/6/113.html#.USzGtZPVUxE


 




赤足鞋新手肌力訓練

關鍵:強化腳部和腳踝肌力。


*下為Coach Jenny自述*


從一般跑鞋換穿赤足鞋時,腿上的痠痛是難免的,關鍵就是讓身體自我痊癒─穿一般跑鞋去跑步,用按摩滾輪按摩小腿和伸展去舒緩緊繃的肌肉,安排身體按摩也是個好選擇。如果不去舒緩緊繃的肌肉,腿部可能會受傷。


必須知道穿一般跑鞋和赤足鞋有很大的差別。平常習慣用後腳跟著地,會有鞋子保護,穿了赤足鞋後,小腿必須吸收地面衝擊,所以你必須學習新的跑步技巧(用前腳掌或掌中著地),也要強化小腿的肌肉和肌腱,去吸收這些衝擊。


如果你是「高弓足」,因為你的小腿肌肉比較短的關係,需要花更多時間去訓練。除了強化腿部肌力、增加柔軟度之外,也強化腳上和腳跟的神經肌肉(neuromuscular)。


可以做以下的赤足訓練:每星期3-4次,每次2-4個循環。(如果目前來說太困難,就穿回跑鞋,慢慢練到可以赤足)。


※注意:這些運動可能看起來容易,做起來不一定,要衡量自己的能力。


woman workout fitness posture


單腳平衡Single Leg Stance



  • 雙腳打開與臀部同寬。

  • 雙手打開平衡身體。

  • 左腳稍微離地,保持30-60秒。

  • 臀部肌肉出力,將身體挺起呈一直線,。

  • 雙腳各重複2-4次,你會發現腳、膝蓋和臀部肌肉很疲勞。

  • 當這個動作變得比較輕鬆後,可以赤腳嘗試。等赤腳更輕鬆後,進階試著在毛巾、枕頭或墊子上做,增加腳的平衡感。最後,如果通過以上挑戰,可以試著閉眼睛(非常難)。


02-toe fan


腳趾離地Toe Lifts



  • 赤足站立,雙腳打開與肩同寬,身體挺直。初學者可以先坐著,雙手放在椅子上支撐身體重量。

  • 10隻腳趾頭一起離地,從小拇指到大拇指,一隻隻慢慢放下。

  • 雙腳各重複10-15次。進階到每次連續2-3回,做15次。

  • 動作輕鬆以後,試著一次一隻腳趾頭離地再放下。


03-heel raise


腳跟和腳趾離地Heel and Toe Raise



  • 赤足站立,雙腳打開與臀部同寬,身體挺直。

  • 先腳跟提起,重心放在中足,保持1-2秒再放下。

  • 再來腳趾提起,保持1-2秒再放下。

  • 重複兩個動作30秒。

  • 新手只需要做1回,等到肌力強化了,可以增加到2-3回,每回45-60秒。

  • 進階動作可以在毛巾、枕頭或墊子上做。


等到肌力強化了,可以換赤足鞋上場。(之後介紹赤足跑法)


 


參考資料:Runner’s World/Ask Coach Jenny


圖片來源:Daily SparkAsk Coach Jenny


中藥湯怎麼熬最正確?


  中藥湯怎麼熬最正確? -轉載自自然生活網 (http://www.i-nature.com.tw)


i-Nature 編輯部



所謂一帖的中藥,就是一天的劑量,有人會分兩次,有人分三次,總之就是要在一天內把上面的藥材服用完畢。首先,在熬中藥湯前,要先注意:


1.如果有石膏、黨蔘等礦石類或是塊根類的藥材,或是像附子要加強熬煮以去毒性的藥材,要先下,也就是一開始就先放下去熬煮。


2.如果該帖藥中有些芳香類藥材的話,像是細辛、辛夷、薄荷等,需要後下,也就是等湯快好的時候再放入,以免揮發性成分逸散殆盡。台灣民間流傳的「三碗水熬煮到兩碗水」,這種方法相當不科學,因為很多揮發性藥材的成分早就跑到空氣裡,浪費掉了。


正確的熬煮中藥湯的作法如下:
1.將藥材先用清水沖洗,去除灰塵雜質。清洗後,加水蓋過藥材約一、兩公分後,以大火煮開,藥湯滾了後,再用大火煮個兩、三分鐘(目的在殺菌),接著轉小火熬二十~三十分鐘,取出藥湯倒在碗裡,這是第一批藥湯。


2.再放冷開水入藥材中,火滾後再以小火熬二十分鐘即可,這是第二批藥湯。


3.第一批藥湯裡面花草類的揮發性成分較多,第二批藥湯裡面根莖礦石類的成分較多。將第一批的藥湯加上第二批的藥湯,倒在一起混合後,便是一天內要喝完的湯藥。可以分成兩次或三次服用。沒有服用完的,則先放在冰箱冷藏。


要特別提醒讀者,如果中藥湯冷掉了,千萬不可以放到微波爐中加熱,因為微波會改變藥性。如果要加熱,可用玻璃、陶瓷容器重新煮開或是隔水加熱。另外,熬煮藥材的容器不可使用鋁鍋,也盡量避免使用鐵器甚至不鏽鋼,應以陶瓷或玻璃最佳。在熬中藥湯的時候,一定要加蓋,盡量使有效成分保留在湯汁裡,敏感的人,聞到湯汁的香味,過敏症狀就已經開始舒緩了,這就是有效物質逸散到空氣中的緣故。



(本文作者:陳俊旭)
(摘自:過敏,原來可以根治!:陳俊旭博士的抗過敏寶典,由新自然主義發行)


http://i-nature.uho.com.tw/articles2/6/247.html#.USoZMJPVUxE



袋裝面膜方便好用 可以天天敷?

袋裝面膜方便好用 可以天天敷?-轉載自自然生活網 (http://www.i-nature.com.tw)


圖文整理/i-Nature編輯部



袋裝面膜內因為陰暗又潮濕,多半必須添加防腐劑以避免細菌滋生,且品質良莠不齊,功效有待商榷。臺灣創造了使用袋裝面膜的奇蹟,每年要用掉兩億張面膜。不只女性,男性也因為面膜的方便性而頻繁使用,其價格從單片十幾二十元到三、五百元都有,比做SPA更便宜又方便,有些專櫃甚至可以賣到上千元。


然而,袋裝面膜因為裡面陰暗又潮濕,必定需要添加防腐劑以避免細菌滋生。此外還會加入螢光劑、鉛、汞等重金屬,以創造暫時的、立即性透亮白晰的假象,這些都是許多敏感肌最無法抵擋的過敏原。雖然多數業者會把含量控制在衛生署標準內,但所謂的「標準」其實很寬鬆,已有許多毒物專家對此非常不滿,因為許多標準範圍內的劑量長期使用仍會有致癌風險。


此外,面膜的保養功效也有待商榷。面膜裡的敷料和精華液所含的各種滋養與保濕成分,的確可以滲透肌膚角質層,增加飽水度。但相信我,你就算是拿布膜浸了清水敷在臉上,一樣會達到同樣的美白與潤澤假象,因為臉部細胞在短時間內吸飽了水,本來就會讓細紋與乾燥粗糙暫時消失,看起來容光煥發。


然而,這種神奇的作用頂多只能持續數小時,尤其許多人習慣在睡前使用面膜,等睡醒後,原本潤澤的肌膚已經被打回原形,整個過程只是浪費了一張面膜而已,還不如改成出門前敷來得有意義。重點是,肌膚是否能整天水嫩,跟保養、隔離,以及所接觸的環境也有關,絕對不是靠著單一保養品或程序,就能克盡其功的。


 


(本文作者/劉盈鑠)
(摘自/超簡單有機芳療: 30天精油纖體美膚法/時報出版)
http://i-nature.uho.com.tw/articles6/3/850.html#.UR4WEJPVUxE


連小孩都愛的超好喝蔬果汁

連小孩都愛的超好喝蔬果汁-轉載自自然生活網 (http://www.i-nature.com.tw)


 


圖文整理/i-Nature編輯部



青蘋果滋味(1人份)
• 材料/青椒1顆、蘋果1顆、 鳳梨1/6顆、開水200毫升。
• 做法/
1)青椒去籽,白白的地方不用剝掉,切塊。
2)蘋果(無臘)洗淨不削皮,切成塊。
3)鳳梨削皮切塊。
4)以上材料放入果汁機,加入開水打成汁,不用濾渣。


 


夏日風情(1人份)
• 材料/荔枝5顆、蘋果1顆、鳳梨1/6顆、開水200毫升。
• 做法/
1)荔枝去硬殼、去心,留下荔枝肉。
2)蘋果不削皮切成塊。
3)鳳梨削皮切塊。
4)以上材料放入果汁機,加入開水打成汁,不用濾渣。


 


熱帶島嶼(1人份)
• 材料/香蕉1根、蘋果1顆、鳳梨1/6顆、開水200毫升。
• 做法/
1)香蕉去皮切塊。
2)蘋果不削皮切成塊。
3)鳳梨削皮切塊。
4)以上材料放入果汁機,加入開水打成汁,不用濾渣。


 


香橙之戀(1人份)
• 材料/柳橙1顆、紅蘿蔔1/3條、巴西利少許、開水200毫升。
• 做法/
1)柳橙去皮切成四等分。
2)紅蘿蔔切小塊。
3)將柳橙和紅蘿蔔放入果汁機,加入開水打成汁,不用濾渣。
4)灑上切成細末的巴西利。


 


綠茶桑椹汁(1人份)
• 材料/桑椹15顆、新鮮綠茶葉少許、開水200毫升。
• 做法/
1)桑椹洗淨放入果汁機,加入開水打成汁,不用濾渣。
2)灑上新鮮綠茶葉即可。


 


(本文作者/韓柏檉、張幼香)
(摘自/排毒舒食盛宴/天下雜誌出版)


http://i-nature.uho.com.tw/articles2/6/968.html#.UR9C85PVUxE


 


2013年5月30日 星期四

一天一萬步 走路乃運動之王

一天一萬步 走路乃運動之王-轉載自自然生活網 (http://www.i-nature.com.tw)


 


圖文整理/i-Nature編輯部



說起有氧健身運動,最有效的莫過於走路。但這裡的走路可不是像散步般悠然的漫步,而是加快速度的「快走」。這種快走很簡單,個人可以自行調整時間或強度(速度),且比起慢跑這類的激烈運動,能消耗的脂肪比更高,又更安全。


像慢跑對於雙腳、腰部或關節的衝擊高達體重的3~4倍,但走路的衝擊只有1.1~1.2倍,就算上了年紀的人也很適合。再者,比較缺乏體力或體型略胖的人,也很適合走路。對這類人來說,突然開始跑步會讓血壓急遽上昇,恐怕會引發心肌梗塞或腦溢血。若改成走路,可以減輕心肺的負擔,又能安心走比較長的時間。


若想1天消耗300大卡的話,大概要走1小時或者是10000步左右。事實上,若1天走不到10000步的話,多餘的熱量會在體內形成脂肪加以囤積,過不久,就會有肥胖或高脂血症等問題。根據日本厚生勞働省的調查結果可知,男性1天的平均步數約8200步,女性約7300步。這表示大多數人並沒有完全消耗掉攝取的熱量!所以,首先要以1天10000步為目標,確實消耗攝取的熱量。


走路的重點有幾個,最重要的是姿勢要正確。錯誤的走路姿勢會讓身體容易疲憊,長期下來加重腰部、骨盤或雙膝的負擔,造成不好的影響。所以,走路時頭部要挺直朝向前方,收下巴、肩膀放鬆,雙手自然下垂前後擺動,並縮小腹抬頭挺胸──這才是正確的姿勢。走路的速度不一,所消耗的熱量也不同;大致上以1分鐘100m為目標。這樣的速度走1小時,大概可以消耗300大卡。


 


 


(本文作者/寺本民生、小山律子)
(摘自/高脂血食療事典/方舟文化出版)
http://i-nature.uho.com.tw/articles6/3/1109.html#.URugE5PVUxE


羊肉能滋補人但也能害人?

羊肉能滋補人但也能害人?-轉載自自然生活網 (http://www.i-nature.com.tw)


圖文整理/i-Nature編輯部



在食品中,折耗最嚴重者,首推羊肉。故諺語云:「羊幾貫,帳難算,生折對半熟時半,百斤只剩20餘斤,縮到後來只一段。」意即一隻一百斤的羊,宰殺解割後,只剩50斤,煮熟後則不到20斤,的確所剩無幾。但羊肉的損耗雖多,卻也最能飽人,因為羊肉吃到肚裡容易發脹,是以陝北人一日只吃一頓,仍不覺得腹饑,即為食羊肉之故。明末清初的劇作家兼美食家李漁因此告誡人們,能滋補人的是羊肉,而會害人的也是羊肉。在吃羊肉時,肚裡一定要留有餘地,以待它發脹,千萬不可吃得太多,太飽必傷脾壞腹,影響身體健康。


羊肉是大補之物,所含的蛋白質介於牛肉和豬肉之間,但它的鈣、鐵含量均比牛、豬肉來得高。《本草綱目》上說:「羊肉有形之物,能補有形肌肉之氣,故曰補可以去弱。人參、羊肉之屬,人參補氣,羊肉補形。」由於羊肉味甘性溫,具有補虛勞、益氣血、壯陽道、豐體澤膚、開胃健力等功效,因此每屆秋、冬羊肉上市之時,老年人、面黃肌瘦及體虛畏寒者,宜在這時多吃羊肉,藉以收補中益氣之功。


臺灣常見的羊肉與菜譜,除薑片炒、青蔥爆及羊肉羹外,最常見者為羊肉爐,此爐加龍躉(膽)魚片,則為「魚羊雙鮮」;也可單獨加菜心、苦瓜、蘿蔔、芥菜、薑絲、蘆筍等,一鍋分煮,其樂融融。另有滷羊蹄和白切羊肉蘸醬等吃法。食法多元,頗受歡迎。


 


(本文作者/朱振藩)
(摘自/識味: 29種餐桌最常見食材履歷表/本事文化出版)
http://i-nature.uho.com.tw/articles2/6/1198.html#.UR5ELZPVUxE


什麼才是該喝的乾淨優質的水呢?

什麼才是該喝的乾淨優質的水呢?-轉載自自然生活網 (http://www.i-nature.com.tw)


圖文整理/i-Nature編輯部



一提到乾淨優質的水,應該有不少人會想到市面上販賣的礦泉水。以往從井裡打出來的地下水,不知從何時起成為超市和便利商店的商品。從地下抽取的優質天然水,含有鈣和鎂等各種礦物質,含量則依產地的自然環境而異,水質的不同也會影響生長的植物種類,而人類也一樣。


貝原益軒的《養生訓》中有這麼一段話。「當飲潔淨甘甜之水,不用不潔無味者。人性(天性)依鄉土之水而異,尤應慎選之。又,不飲摻有惡水之水。」這句話主要是在告訴我們,人一生中喝的水甚至可能影響一個人的品行,非常重要,所以一定要飲用乾淨的好水。


一直以來被認為對身體好的水是「寒」水。寒是指從24節氣中的從小寒、大寒到節分為止約一個月的時間(1月5日~2月3日左右),也就是一年中天氣最冷的時候。這個時候的水雜菌較少,不易變質,自古以來就被用來製造酒、味噌和醬油。寒水的雜菌之所以比較少,是因為隨著水溫降低比重改變,水分子團變小的緣故。由於分子團較小的水,滲透力較高,特徵是容易進入細胞,進入細胞的水會刺激體內平衡(恆定狀態),活化新陳代謝。只要充分飲用富含必需礦物質,而鉛或砷等有害雜質含量較少的乾淨水,就能夠活化所有的細胞。


我們應該要喝的是水,冷飲或碳酸飲料無法取代,也不應該喝。而且飲用冷飲會導致食品添加物和之後會提到的糖分攝取過量,如果能不喝還是不要喝得好。咖啡、紅茶和綠茶等含咖啡因的飲料,則會促使水分排出,無法補充水分。


「水是生命的燃料」。補充水分基本上還是以自然的水為主,而且最好不要經過加工,也要避免飲用明顯帶有氯味的水。如果要購買市售的飲用水,要盡可能選擇未經加工的天然(礦泉)水。如果是自來水,只要在水龍頭安裝電解水整水器,就能夠製造出富含鈣和鎂的水。整水器製造出的電解水分子團較小,不傷腸胃。我每天早上都會飲用下鴨神社的泉水。京都目前仍有許多優質的地下水,到處都可以喝得到美味的水,請大家也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的好喝的水。


 


(本文作者/山田豐文)
(摘自/不吃是最好的醫藥/如果出版)


http://i-nature.uho.com.tw/articles2/6/1157.html#.UR5GYJPVUxE


2013台北自行車展觀展指南─全球第2大展朝聖去

圖、文/愛輪氏


01-D00_5013


2013台北自行車展於3月20至23日於南港展覽館及世貿一館盛大展開,3月23日開放民眾購票進場。


台灣,被喻為高階自行車生產王國,彰化、大甲等鄉鎮擁有密集的自行車生產鏈(Supply Chain),台灣有優越的製造能力,自然也需要一個國際舞台來讓產品發光發熱。台北國際自行車展自1988年開展,名列全球3大自行車展,2013年將於3月20至23日於南港展覽館及世貿一館盛大展開。


台北車展,許多民眾會誤以為可以來這買這物超所值、研發當中的神器,其實這是我第1年去車展時所抱的美少女情懷…然而…破滅了。來這裡你或許能見到1、2件嶄新品,其他都像是商品櫥窗沒什麼令人熱血的。


因為最新的產品都會趕在9月份的歐洲展推出,於3月份舉辦的台北車展整整慢了半年。但是這依舊不減台北車展舉足輕重的地位,因為台灣有強大的代工(OE)能力,國際參訪者來這找代工協力。


這就像是場年度大拜拜,千篇一律,錯過可惜。雖然民眾不能在這撿些便宜貨,但我們能在這盛會概覽整個產業,但因為大,也令人眼花瞭亂,以下分享幾個看展技巧。


02-IMG_3947


歐洲展及美國展會舉辦大型的「試乘日Demo Day」,購票參訪者可以試乘最新、最頂尖的自行車。相較之下,B2B屬性的台北車展偏為靜態,是業務談生意、訪價的最佳平台。


小講堂:全球3大自行車展


名列第一的是於德國.福吉沙芬(Friedrichshafen)舉辦的歐洲展(Eurobike),自1991年開始固定於9月開展,為期4天,首日會在近郊舉辦「試乘日」(Demo Day),於此日參展的廠商會提供測試品讓買主盡興試用,而「試乘日」的場地規畫有公路、越野等。


台北車展排第2還是第3?這至今仍是未解的謎題,主要是美國展(InterBike)持續壯大聲勢,美國展自1982年在拉斯維加斯舉辦,為期5天,前兩天是「試乘日」,而試乘日的規模及品質據稱為全球最佳。


台北車展自1988年開展,為期4天,沒有「試乘日」,前3天只提供國外買主或自行車相關業者持證進場,第4天才開放民眾買票參觀,是一專業展(B2B),非消費展(C2C)。相較於歐洲展民眾日可達2、3萬人的盛況,台北車展的民眾日看展人數約10分之1。


在台灣,有SHOW GIRL才是王道;或許台北車展的SHOW GIRL相較於汽車展來得少,所以很少民眾購票入場,他們都跟自行車店要免費的票比較多。


台灣的戰略特殊性


台北車展就像是津津樂道的武嶺挑戰賽,是自行車業者必去觀摩的朝聖團,即使你無心參加,也來這跟朋友打聲招呼。然而,近幾年來中國大陸的自行車展也辦得有聲有色,例如南京展、上海展等在展館面積及硬體規格上堪稱世界之最,可惜由於中國大陸一貫的作風,注重硬體、忽略軟體,加上參展廠商的水準參差不齊,因此雖然成長快速,但仍未獲得國際買主的肯定。


03_MG_0016


目前一輛極致輕量的公路車僅重4.5公斤,大約是7罐礦泉水的重量。


傳統自行車的發展趨勢:輕量化、高剛性、舒適性,或是近年來所強調的「空氣力學」,各廠商都要在極簡的單車設計上大作文章,但這一點也難不到自行車業者,他們總能絞盡腦汁的開發新品。如果沒有厚實的研發部門也沒關係,推出限量版的、限定國家的也是一種「創意」。


如何看展


2013年台北車展共吸引國內、外共1103間廠商,共使用3289個攤位,如果每間廠商平均有10件產品,那就代表展會裡有超過1萬件產品,因此我們得設定看展計畫,以免走馬看花,愈看愈花。


04_MG_0049


加灌防爆液的外胎,變身刺猬。


專心一志


自行車是高度分工的產業,從車架、輪組到螺絲等共有上百樣的零件,對民眾而言,我們不會想去看螺絲或齒輪吧!如果要有效率的看到最新款的單車及零件,推薦你先去逛「成車區」,例如GIANT、MERIDA、FUJI等成車大廠都會裝上最頂尖的零件,因此你到成車區就能概覽今年的主流規格。


再來可以去看「輪組」、「傳動零件」等,這些消費市場的零配件一般民眾都能看懂。要記得的是看展速度要快,因為民眾日是展期的最後一天,許多廠商在中午就開始打包。


05-IMG_3975


歐洲展晚宴的特製甜點,在甜死人不償命的不知名點心上印有EUROBIKE。


吃飽再上


關於展場飲食,全球各大展都差不多的糟:高價又大排長龍,筆者於南港展覽館最常吃MOS漢堡以及萊爾富,曾經有從排隊到結帳耗費1小時。為了不讓飲食誤了我們看展的大事,建議民眾自行攜帶飯糰、麵包等輕食入場。近年來,各廠商也學聰明了,在午餐前先叫速食外送,擺攤吃PIZZA、炸雞,夫復何求。


06-IMG_4009


超美趕歐的台北車展


每年台北車展的新聞稿大同小異,不外乎是參展廠商數量再創紀錄、更勝以往的展場規模、單車產業的蓬勃發展,進而發下豪語要追上歐洲展。事實上,歐洲展大約有14個展館,其中一館名為飛行船館(Zeppellin Hall),名符其實的能停放飛船,這規模並非台北車展於短期中能達到的。


07_MG_0026


對於首次來台北車展的朋友,就像是劉姥姥逛大觀園,規模之大令人頭昏眼花。


筆者的外國朋友來到台灣,對台灣的刻板印象是頂尖的自行車及3C產品代工能力,身處自行車生產王國的我們,想見識台灣中、小企業堅忍的生命力,搭捷運到南港展覽館站就可見識到世界一流的自行車展。台灣的可愛之處在於麻雀雖小,五臟俱全,密集的產業鏈,便捷的交通環境,是絕佳舉行大拜拜的地點。


後患無窮的牙周病

後患無窮的牙周病-轉載自自然生活網 (http://www.i-nature.com.tw)


圖文整理/i-Nature編輯部



簡單說,牙周病就是細菌感染牙齒周圍所導致的發炎變化。如果平時牙齒清潔得不徹底,牙垢附著於牙齒與牙齦之間,久而久之形成鈣化反應,成為牙結石。若牙齦或結石處受到細菌感染,牙肉及骨頭發炎,就會破壞牙周,由初期的牙周炎發展到牙周病,包括牙齦腫脹、偶爾出血、口臭,如不加以治療,不但會損及腸胃健康,最後還可能全部牙齒都掉光,不必到「老掉牙」即成為「無齒之徒」。據研究,小孩子很少罹患牙周病,通常都要過了三十五歲,免疫力開始下降以後才會特別注意保養。


■ 牙菌斑、牙結石為禍首
我們的口腔中有成千上萬個細菌,除了最容易附著在牙齒上之外,口腔黏膜、唾液等都是細菌滋生的溫床。如果不注意口腔衛生,或清潔得不夠徹底,牙垢上就會堆積大量細菌,日積月累變成一層半透明的鬆軟膏狀物,稱為牙菌斑。研究發現,平均一毫克的牙菌斑約潛藏著一億個細菌,其中包含十餘種毒性很強的厭氧菌,不但會侵犯牙周組織,細菌本身及其所分泌的毒素,還會激發牙齦組織的強烈破壞性免疫反應,破壞牙齦、牙周韌帶和齒槽骨,最後導致齒槽骨破壞、崩解。牙菌斑愈積愈多,最後鈣化、成為牙結石,此時單純刷牙、漱口已經無法清除細菌及發炎細胞,必須定時請牙醫刮除才能解決。


牙齒周圍的組織包括牙齦、齒槽骨、牙周韌帶及牙骨質,這些組織若被細菌及其分泌的毒素所破壞,結果就像房子的地基被掏空一般,主建物本身(牙齒)當然就搖搖欲墜了。


■ 就目前所知,容易罹患牙周病的高危險群包括:
1. 懷孕或青春期少女,因體內荷爾蒙改變,牙齦特別容易發炎,甚至惡化成牙周病,尤其孕婦更容易發生。
2. 停經後婦女,因鈣質流失而易患骨質疏鬆症,尤其下顎骨的骨質密度低,最容易因此掉牙。
3. 糖尿病患者,因免疫系統改變而影響到牙齦組織的膠原纖維代謝,加速齒槽骨喪失,同時延緩牙周組織的癒合能力。其他如吸菸、壓力、藥物等,都可能影響牙齦健康、增加罹患牙周病的機率。


■ 以牙齦流血、牙齒咬嚼無力為特徵
一般而言,如果一刷牙就會流血,或輕輕按壓牙齦即感覺疼痛或流血,甚至常有牙周膿腫、用力一吸就吸出血來,都是牙周病的初期徵兆,必須提高警覺,趕快去看牙醫。如果已有初期症狀而未做妥善治療,牙周病日漸嚴重,最後可能出現牙齦紅腫疼痛、刷牙流血,口臭、牙齒變長、齒縫變大、牙齒鬆動移位、咀嚼無力等,最後就是牙齒全部掉光,只能裝假牙一途。


不僅如此,牙周病的細菌還可能隨缺損的牙齦上皮進入血液內,造成菌血症,或影響血小板的凝血機制,造成血栓,甚至血管硬化,不幸時還可能導致心肌梗塞或中風,其機率高達一般人的三倍;牙周病孕婦生下早產兒,或新生兒體重過輕的機率更達正常人的七倍。糖尿病患若伴有嚴重牙周病,血糖一般很難控制;常年臥病者還易衍生吸入性肺炎。因此絕對不能掉以輕心,必須早做治療。


 


(本文作者/葉慧昌)
(摘自/吃飽沒?放屁了嗎?/元氣齋出版)


高血壓患者適合做哪些運動?

高血壓患者適合做哪些運動?-轉載自自然生活網 (http://www.i-nature.com.tw)


 


圖文整理/i-Nature編輯部


 


想要減重才去運動──聽起來就好累;因為不希望體重增加而運動,感覺似乎輕鬆多了。有科學實證指出,就算無法減輕體重,運動還是有降血壓的效果。


■ 高血壓患者適合做哪些運動?
運動可以分為走路、跑步、游泳等動態運動,以及舉啞鈴、肌肉訓練等靜態運動2種。輕度的動態運動可讓收縮壓微微上升,舒張壓血壓下降。但靜態運動卻會讓收縮壓與舒張壓都上升,若腦、心臟、腎臟本身有問題時,可能加速出現異常。所以,血壓偏高的人最好選擇「動態運動」。


■ 適度運動可以減輕多少體重?
如果早上或傍晚慢跑30分鐘,約可減少250kcal的熱量。而25030=7500kcal;換句話說,每天慢跑半小時約可減少1kg的體重。要注意的是,運動後不要喝果汁或啤酒等飲品,只要補充水分或礦物質就好。因為200 的可樂、果汁或啤酒就有80?,喝了等於補充運動所消耗的3分之1熱量,萬一又加個蛋糕,等於做白工。


運動以後會想吃甜食,純粹是身體需要糖分馬上轉換為熱量的關係。像快走、慢跑或游泳都是自己就可以做,且喜歡做就能做的運動;不過,也有不容易持續下去的缺點。所以,想要長期運動,不妨找個可以結伴進行的運動。像桌球或羽毛球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。一天30~60分鐘,1周3次以上運動的時間至少要持續30分鐘才有效果。一般來說,以「輕鬆的運動」到「稍激烈的運動」的範圍強度,一天30~60分鐘,每周3次以上效果最好。


剛開始運動的前10分鐘會消耗肌肉的肝醣,接下來消耗血液裡的葡萄糖,最後才會開始消耗脂肪,所以,只做15分鐘左右的運動,無法有效地消耗脂肪。開始運動前應接受主治醫師的診斷,從事安全的運動想要開始運動之前,應接受主治醫師的診斷,檢查有無腦、心臟或腎臟等臟器的問題。尤其是老年人突然運動可能會傷害膝蓋或腳踝等處的韌帶,最好讓整型外科醫師檢查一下比較安全。


■ 即使體重未減輕,只要運動血壓就會下降
不管是正常人或高血壓患者,比起運動前,運動後的血壓都會下降。當運動時間持續20分鐘以後,收縮壓可下降10mmHg以上,舒張壓則下降5mmHg以上,且這種狀態可持續1~4小時。就血壓下降的理由來看,應該是短時間的輕度運動,但很明顯沒有解決肥胖的問題。


國外的研究報告指出,讓平日運動量少的群組與運動量多的群組比較12年內高血壓的發病頻率,前者得到高血壓的風險比後者高出52%。而且,平常沒有運動習慣的族群,跟有運動習慣者相比,高血壓的發病機率高出2.6倍。


■ 為何運動能讓血壓下降呢?
運動除了可以減輕體重讓血壓下降之外,也具有直接降血壓的效果。
• 運動可以消除壓力/運動之後交感神經比較平靜,血液裡的兒茶酚胺激素減少,血管擴張,血壓就會下降。加上血液裡的嗎啡物質增加,具有平穩精神的效果。


• 鹽分的排泄作用/因血液裡的兒茶酚胺激素減少血管擴張,往腎臟的血流狀況變好。再者,可幫助腎臟排出鹽分的數種荷爾蒙也增加,都能讓血壓下降。亦即,這時會呈現讓血壓上升的因子減少,讓血壓下降的因子變多的狀態。


■ 適度運動可預防循環器官方面的疾病
將運動程度分為3大階段,經過8年多的追蹤調查研究結果顯示,未充分運動的族群「臟器異常」、「因心臟病死亡」的比例很高。這應該都跟血壓下降的因子有關。不過,適度運動確實可以促進脂肪的利用,減少中性脂肪,增加HDL膽固醇,達到預防動脈硬化的效果。



(本文作者/富田公夫、成田和子)
(摘自/高血壓食療事典/方舟文化出版)
http://i-nature.uho.com.tw/articles6/3/928.html#.UR1GQ5PVUxE


活動!活動!要活就要動

活動!活動!要活就要動-轉載自自然生活網 (http://www.i-nature.com.tw)


 


圖文整理/i-Nature編輯部



所謂活動活動,人活著就要動,有動才有活力。運動不但能預防骨質疏鬆和心血管疾病、製造生長荷爾蒙,還可紓解壓力,讓你看起來變年輕且延年益壽,甚至可以抑制食慾,幫助減重。


• 運動變年輕/沒有運動的人,淋巴腺系統無法有效率的運作,所以毒素和廢物會殘留在身體裡面,肺部和心臟也無法有效運轉,而細胞會開始慢慢缺氧,血液開始變得濃稠。我們必須仰賴運動來促進血液流動使養分到位、廢料排出,否則那些個別精密的小工廠便無法有效運作。


• 紓解壓力/20~40分鐘的有氧運動有助於分泌腦內啡(endorphins),這些快樂的荷爾蒙有助於抑制疼痛,有種說法是,它的功效200倍於止痛用的嗎啡。不止如此,還可以停留在血液中至少兩小時,這是來自一個知名運動家的證實。壓力過重的徵兆如沮喪和憤怒等,都可在運動後20分鐘消弭無蹤。規律的運動不只可以紓壓,強化情緒療癒能力,還可以給你更多精力和一夜安眠。


• 預防骨質疏鬆/規律運動可以幫助骨頭維持一定的密度,延遲骨質疏鬆的來臨。女性到了90歲的年齡,會自然流失50%的鈣質,增加骨骼脆化的危險。肉體的勞動可以強化骨骼並且讓鈣質消耗在正確的地方。重量軸承訓練運動(weight-bearing exercise),例如:走路、跑步、上升臺階、地板俯臥撐和牆壁俯臥撐等,可以改進骨頭強度和對骨質疏鬆患者產生保健作用。任何讓你起身來彎腰或運動關節的活動,都能幫助預防骨質疏鬆。


• 預防心血管疾病/大部分人的心血管在20~80歲之間會逐漸失去健康,而且是失去一半以上的健康程度。運動會讓這樣的衰老減緩,順利減低膽固醇和血壓,進而使心臟病的罹患機率減少三分之二。規律的有氧運動與其他緩和的柔軟運動,例如:瑜珈,都可以有效的達到上述功能,而且只要持續三個月就可以做到。


• 製造生長荷爾蒙/最重要的抗老荷爾蒙就是我們的成長荷爾蒙。成長荷爾蒙會在30~50歲時分泌減少,導致肌肉萎縮和脂肪堆積。一天就算只運動15分鐘也夠刺激腦下垂體,去製造珍貴的青春荷爾蒙。


• 延年益壽/有個在美國針對5000多位百歲人瑞做的研究報告,顯示其中有人吸煙、酗酒、天天吃紅肉,也有不煙不酒的素食者,他們唯一的共同點就是每天的活動量都很大:慢跑、伐木、做愛、園藝或跳舞,每一天都活得很精彩。


你可以決定啥都不做,而我不會責怪你不熱愛生命!但是試問:我們之中有幾個人是每天都活得精彩的?由於標榜簡單易作的運動,所以沒有把我相當喜愛的熱瑜珈也列在這裡;但各位只要可以每天去三溫暖、蒸氣浴或是烤箱流汗似乎就足夠。總之,我們不要忘記運動還是好處多多的。


 


(本文作者/蘇茲.葛蘭)
(摘自/扭轉歲月之輪: 我的抗老計劃書/華滋出版)
http://i-nature.uho.com.tw/articles6/3/971.html#.UR0Ui5PVUxE


2013年5月29日 星期三

2013北馬雙溪櫻花馬拉松─雙膝硬化馬

今年除了更改路線,難度可說稍微降低,而且可以體驗鄉間小路的風情,有別於去年的陰雨綿綿,今年真是豔陽高照,還好沿途有些許樹蔭,偶爾可以乘涼。另外,今年比賽的一大特色就是全台比賽初馬跑者創紀錄,2000多位跑者跑初馬,天呀!大家都是勇氣100分,來挑戰這場以「硬」字出名的賽事,也許就是這麼硬才可以留下深刻回憶。


02-DSC_4858


今年的會場改在雙溪高中,場地不輸去年,可以容納現場接近10000人次。


03-DSC_4831 拷貝


雖然場地更換,今年也是一樣來跑馬的。


01-IMG_9016 拷貝


IMG_5995


(感謝Jeremy Chiang提供)


 


IMG_6010


(感謝Jeremy Chiang提供)


這次出發地點和終點位置不一樣,最特別的是要穿過過港隧道,大排長龍的跑者,有些人直接從隧道跑出來。 03-DSC_4861


03-DSC_4866 拷貝


比賽在8點半準時起跑。這時已經感受到陽光的溫度了。


04-DSC_4887 拷貝


比賽一開始跑台2丙基福公路,路線很寬敞好跑,好在起跑時沒有非常熱,不然一路上沒遮蔽物。


05-DSC_4977 拷貝


到了台2丙16K處轉進小路中,今年路線指引做得好,加上賽前已經有圖文分享,跑者不至於跑錯路。


IMG_6173


(感謝Jeremy Chiang提供)


06-IMG_9079 拷貝


進了小路後,身邊有溪流。


07-DSC_5030 拷貝


還有些許花叢。


08-DSC_5061 拷貝


09-DSC_5064 拷貝


更不用說田野風光相伴左右。


10-DSC_5104 拷貝


不過沿途路線較狹小,人多的時候比較難超車。


11-DSC_5183 拷貝


12-DSC_5185 拷貝


到了10K處,快回到活動會場、終點處,先由當地小朋友的加油聲洗禮。


13-DSC_5197 拷貝


再來是親友團的熱情鼓舞,是不是更有動力了呢?


14-DSC_5262 拷貝


接著11K後,就是慘不忍睹…咳咳…一路直上的爬坡。


15-DSC_5549 拷貝


16-DSC_5307 拷貝


17-DSC_5369 拷貝


18-DSC_5509 拷貝


直線爬坡、髮夾彎,一路直上,相信到這裡,已經有不少人後悔當初報名這場賽事XD但是想要欣賞美麗的櫻花,總是需要付出一點代價的。


20-DSC_5351 拷貝


21-DSC_5529 拷貝


快不行的時候拉拉筋,要撐住呀!


22-DSC_5606 拷貝


一路陡坡,大概要到14K左右,坡度才會稍微平緩,但是仍然繼續上坡。


23-DSC_5584 拷貝


24-DSC_5587 拷貝


看到這兩個牌子時,有一群人會微笑,另一群人會罵@#$%…


25-DSC_5546 拷貝


所以全馬的人繼續跑上去,最棒的鼓勵就是身邊越來越茂盛的杜鵑花和櫻花。


26-DSC_5754 拷貝


今年由於初馬的挑戰者太多,很多人可能過了半馬折返點後就呈現倒地狀態…


26-推娃娃車


相信他們看到這兩位爸爸,會開始有動力前進,畢竟負重爬坡實在太厲害了!


27-IMG_9270 拷貝


當然也有些跑者,不追求成績,享受沿途風景,那就用最愉快的心情玩賽吧!


28-DSC_5797 拷貝


雖然今年是暖冬,櫻花早已開的差不多了,但是沒有下雨,還是有茂盛、美麗的花樹在身邊。


29-IMG_9200 拷貝


過了18.6K處就是最高處囉!恭喜跑者可以享受片刻喘息,也是加速的好時候。


30-IMG_9283 拷貝


31-IMG_9367 拷貝


32-IMG_9376 拷貝


來到這裡,你會覺得:總算值得了!沿途盛開的花朵,告訴你春天到來。


33-IMG_9319


34-IMG_9321 拷貝


一箱解渴的橘子,可以消除疲勞、解渴,吃一點繼續上路。


35-IMG_9308 拷貝


上了山才知道,回頭有這麼壯闊的景緻。


36-IMG_9502 拷貝


37-IMG_9528


來到虎豹溪前有一群可愛的加油團,看到他們的鼓舞,又有回去的動力了!


38-DSC_5787 拷貝


只是回程有2種狀況:雙膝雙腿硬化用走的、跑步回去。時間過得越久看到越多人開始用走的,多半是初馬選手,但是他們並沒有停下腳步,值得鼓勵!


39-大頭初馬


看到這些選手,一定要為他們大聲加油!


40-DSC_5784


不過看到關門兔你就要小心囉!一但距離被拉開…那…


41-IMG_5499 拷貝


經原路折返回終點,相信完賽的人心中百感交集,特別是初馬獎的人。


41-冠軍


馬拉松男女冠軍,分別由蘆洲慢跑王派漢(03:05:32)和鳳山慢跑、現任台灣100K女子記錄保持人戴秀妤(03:38:54)拿下。


42-DSC_5816 拷貝


43-IMG_5503 拷貝


回會場梳洗、補充熱量後,別急著離開喲!


44-DSC_5825 拷貝


45-DSC_5828 拷貝


還有用血汗、硬化的雙腿換來的初馬獎,這座漂亮的馬,是未來前進每一場馬拉松的動力。


46-DSC_5823 拷貝


領完賽證書的志工小朋友,超有活力,從他們手中接下證書,心情應該很愉快。


47-DSC_5811 拷貝


旁邊就是小吃街了,接近中午有些攤販已經開始營業,帶著家人、朋友吃點當地小吃再走吧!


漏網花絮


48-IMG_2965 拷貝


近年馬場上有很多流行的事情,第一:大陣仗百馬團!


49-示愛


第二、求婚或示愛的跑者,用汗水換來女友的淚水,想必很值得。


49-變裝


第三:變裝大盛行,而且打扮得越來越精緻,裝備越來越多,小編很想問:恩…你不會熱嗎XD


50-IMG_3296 拷貝


50-IMG_4805 拷貝


另外就是新興團體越來越多,各地跑友一個拉一個,成立屬於自己的社團,每個看起來都很有活力與朝氣。


51-正妹1


52-正妹2


還記得這時隔已久的熟悉畫面嗎?沒錯!就是正妹特輯,場上正妹越來越多了!運動的女孩跟美麗的櫻花太相襯了。